和孩子”说话“不等于”沟通“,如何有效沟通?

沟通,建立与理解之上。有了理解才会有爱。正如亲子之间如果没有理解,孩子的心墙会越来越高

沟通,建立与理解之上。有了理解才会有爱。

正如亲子之间如果没有理解,孩子的心墙会越来越高。

夫妻之间如果没有理解,内心的距离就会越来越遥远,争执也会越来越多。

很多时候沟通的问题都一直存在,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正视它,没有要寻求双赢沟通,而是一直要证明自己的那一套才是对的。

能够让彼此心灵平和喜悦,才是沟通最崇高的目标。

一切都从理解的角度出发

当你要和孩子沟通时,一定要先关注“情绪”才去判定“事情的对或错”。

很多家长或老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的时候,都会为了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(尤其是孩子有脾气的时候)我们往往会说:

“生气就可以乱丢东西吗?真坏蛋。”

“打人是不对的!”

“发脾气是不对的!”

“不可以乱骂人!”

“这么一点小事,你哭什么?现在立刻停止眼泪。(有些人还会说“再不停,我就拿藤条出来了”)

“你为什么要作弄别人?这样做对吗?”

来参与我们的家长沟通技巧工作坊的家长,分享说他们都曾经说过这些话语,因为要他们停止这种负面状态,要教懂得他们什么是对,什么是错(社会道德规范)。

我问他们是否有关心孩子为何发脾气,有些说:“有啊,我有问他 为什么(这么做)?”

当我问他们孩子都怎么回答,家长们说:

“他静静不说。”

“她不肯说。”

“他说别人先惹他。”

“她只是继续哭泣,说不出口。”

“他哭得更厉害。”

“他跟我说某某人说他是傻瓜。”

“他跟我说某某人推他。”

更夸张的是)“某某人叫他吃大便。”

家长们之间更有趣的分享来了。

我问他们怎么给孩子回应, 他们以下回应:

(他静静不说)“我也拿他没办法,就让他自己冷静。”

(她不肯说)“我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不肯说 ”

(他说别人先惹他。)“我反问他,你是不是先作弄别人?”

(她只是继续哭泣,说不出口)“不要哭了,再哭我就要鞭下去了。给你机会,你又不说”

(他哭得更厉害)“再哭我就不要你了。”

(他跟我说某某人说他是傻瓜)“那么你是傻瓜吗?你跟他说,傻瓜的人才会骂人傻瓜。”

(他跟我说某某人推他。)“是不是你先讲别人?不然人家怎么会无端端推你?”

(某某人叫他吃大便)“那是谁?你去问回他,如果我叫你去喝小便,你喜欢吗?不喜欢就不要乱乱说话!”

现在如果你想象你受了委屈,你的父母或老师用这样的回应方式,你会觉得情绪好一些,还是心情更糟?有些家长甚至会觉得,我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。

其实当孩子遇到问题时,如果家长能够使用以下技巧,就能帮孩子释放负面能量,并让孩子有能力自己思考解决办法。唯有负面能量被释放之后,孩子才能学习控制脾气,并愿意跟你沟通,更重要的是,他会感受到你的爱。

技巧一:先聆听事情的经过,不要批判对与错

技巧二:帮孩子重复描述他遇到问题的情形。

技巧三:给孩子的情绪一个明确的名称。

技巧四:给予温暖举动或询问是否需要帮助

举例:孩子说别人先惹他,结果动手打人。

以下是家长没有在真正聆听的情况下,与孩子的对话的几个场景。

场景1

孩子:那个人惹我。

家长:别人先惹你?是不是你先作弄别人?

孩子:我没有。

家长:你确定没有?很多时候你跟弟弟玩,都是先弄弟弟。

孩子:(不想说话了)




场景2

孩子:那个人惹我。

家长:怎么惹你?

孩子:他说我是“大牛”。

家长:他这样说你而已,你有必要那么生气吗?还动手打人!总之打人就是不对。你再打人,我就打你,看你喜不喜欢。

孩子:(不想说话了)

(*这样说话的家长,你看得出孩子为何懂得动手打人吗?)

场景3

孩子:那个人惹我。

家长:怎么惹你?

孩子:他说我是“大牛”。

家长:他是谁?你应该跟老师报告。

孩子:跟老师说了,老师只是叫他不要再那样说我。但是过了不久,他又继续叫我“大牛”。

家长:如果是这样,你就装着听不见就好了啊,他觉得无趣,就不会继续了。

孩子:(沉默,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)

你会发现在以上的几个对话场景,孩子到最后的心情不但没有变好,而且会想要停止沟通。

以下是运用并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技巧:

技巧一:先聆听事情的经过,不要批判对与错

孩子:那个人惹我。

家长:怎么惹你呢?当时候在哪里?(理解事情的经过)

孩子:他故意在别人面前说我(名字)“大牛”。

家长:然后呢?(先不要批判或给建议)

孩子:我就跟他说不要再说了,他过了不久,又跟另一个(本来跟孩子很要好的朋友)说我是“大牛”。

家长:后来呢?

孩子:我告诉老师。

家长:那老师怎么处理?

孩子:老师警告他们不要再这样说话。但过了不久,他们又继续说,还笑得很大声。(开始流眼泪)

家长: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?

孩子:(犹豫,沉默,无法说出自己动手打人的事情)

家长:(温和的语气)他们这么说你,所以你最后就动手打他们?

孩子:嗯。

(家长需要先忍耐,不要说教,不要立刻跟他说,打人是不对的。)

技巧二:帮孩子重复描述他遇到问题的情形。

家长:让我重复一下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。看看你觉得妈妈是否真的了解整件事情。如果我有说不对的地方,你可以告诉我。

孩子:嗯。

家长:一开始,那位同学叫你“大牛”。后来他也跟他的朋友一起取笑你。

孩子:嗯。

家长:你告诉老师,老师已经警告他们,但他们不听。最后你生气了,忍不住了,就动手打他们。是这样吗?

孩子:(点头)是。

技巧三:给孩子的情绪一个明确的名称。

家长:他们这样取笑你,让你觉得不开心,而且很生气。(给情绪一个名字)

孩子:(点头,流眼泪)

技巧四:给予温暖举动或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(这个时候才提供意见或请孩子跟你一起思考解决办法)

家长:他们取笑你是“大牛”,令你生气,他们的确很不应该。不过,你也要想一下,你动手打别人,别人也会受伤。你觉得呢?

孩子:(点头)

家长:现在心情好一点了吗?你觉得你需要我的帮助吗?还是你可以自己想想有什么解决办法,再跟我分享?

孩子:(耸肩)不知道。

家长:不如你把你的心情画在一张白纸上,又或者写一张字条给我。如果你需要我跟学校老师说说,你让我知道。

结束对话之前,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。很多时候,孩子只要感受到被理解,情绪被抒发,头脑就能冷静思考,偶尔还会想出一些你意想不到得办法去应对所面对的问题。因为你的理解,给了他内心的能量,很自然就有了面对问题的勇气了。

*有家长问我,“老师,怎么回应孩子说‘有人叫我去吃大便’这个状况?”

我问家长:“当初你怎么回应你的孩子?”

家长笑说:“哈哈,我真的不会应对,我叫我的孩子去骂回那个人‘喝小便’,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。”

(这时其实我也正在学习者不要去批判家长的处理方式。)

那么我们就复习一下四个聆听与回应技巧。

技巧一:先聆听事情的经过,不要批判对与错

家长:他怎么会这样说话呢?当时发生什么事情?

技巧二:帮孩子重复描述他遇到问题的情形。

家长:原来是这样。所以你的意思是,你只是经过他的身边,他就这样说话,你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他。

技巧三:给孩子的情绪一个明确的名称。

家长:他用这么难听的词语来讲你,你一定觉得很不开心(或生气)

技巧四:给予温暖举动或询问是否需要帮助

家长:有些孩子的家人没有好好教育他,所以嘴巴没说好话。你觉得需要我的帮助吗?

通常过了这四个步骤技巧,孩子已经觉得你明白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,他可能也只是想发泄他的委屈,因此讲完了,就感觉释怀,并不一定需要家长出面去帮他处理问题。

后记:孩子需要学习正确的情绪发泄方式,透过先聆听与关注情绪,你会发现虽然我们会花比较长的时间去帮助孩子释怀,但是所花费的时间,绝对是值得的。有什么比让孩子感受你的爱更重要?你可能认为小孩子不是都很容易忘记烦恼吗?回顾刚才4个场景,家长可能花了5分钟,孩子就无话可说了,但是短短的5分钟拉远了你们之间的距离;而当你愿意花15分钟了解他的心事,那种心灵上的联系与爱的感受却是持久和有影响力的。